這是個生活的空間,也是個思考的空間。
在中國社會,房子已經成為大家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。
買了房子以后怎么讓它成為合意的居住空間,里里外外加加減減,通過一雙巧手和一對慧眼,讓自己和愛的人住在與自己性情相合的空間里,且有學問。
我們看到太多的人往往會陷入“盲從”的陷阱:不去問問自己的內心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喜惡,得過且過隨便應付,即便住在別人設定的空間也無所謂。
一個家,承載的是自己與家人對現在的解讀和對未來的期許,它是審美的集合是品位的象征,你奮發努力辛苦賺錢,實在是應該享受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的美好的家。
九十九分準確,一分是熱脹冷縮的呼吸位
我們的家,每個細節都應該是平衡的,有自己的位置,每一件掛飾,每張照片每個珍貴的藝術品的出現,都有原因,都有故事。
它是你在云南小鎮偶然間得到的一株枯枝,是來自埃及的一枚炮彈殼改裝的花瓶,是陜西平民價的一塊木板,是來自意大利傳統手工縫制的一床素白絲麻混紡床單,空氣中的音樂來自天主教,還有藤條香薰里散發出的,有著高山密林的沉實厚重的暗香。
一呼一吸皆有故事
絕不是什么都要好的,貴的。我們需要的永遠都是合適的。即使是別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塊枯樹葉,配上一樽陶土制成的瓶樽也自有它的靈性。
如果不合意,即使是某大師經典之作,也不走心不入眼。
一個屬于自己的家,完全就看怎樣終于自己去搭配,如果說當中有一點學問的話,還是看自己對自己認識了解有多深。
心之所在,就是家之所在
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你不斷地完善自己,不斷去探索發現敢于挑戰未知,那么無論是對自我對世界亦或是對家居空間,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。
一開始會不停地投入到購買的潮流中去,不停為家里添置物件,漸漸地你所購買的商品會充斥家里的每一個角落,直到意識到這樣不可取,再一件件地放棄。
取舍之間
看了《斷舍離》,很多朋友也開始按書中所說實踐,很多朋友覺得扔東西是一件特別爽快的事情,仿佛這些曾經帶來快樂的東西已成為罪惡的毒瘤,必須棄之而后快。
我常常想,這是每個人必經之過程,每個家也一樣,在不斷的選擇與放棄中平衡,直到找到與自己的相處之道。
簡約非時尚
最近幾年北歐風簡約風性冷淡很是流行,甚至已經成為時尚,高級的代名詞。
時尚流行簡約:黑、白、灰以及那深淺厚薄冷暖不一的泥土色植物色,線條利落的形體,不加打磨的質材……
極簡風格是高級感的通行證?
從小眾人群逐漸衍生為媒體和眾人公認的時尚準則,仿佛已成為藝術與商業結合的一種頗有勝算的手法,為一眾在潮流游戲中迷惘浮沉的消費者指了一條簡單易行的明路。
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商業與流行,身處其中的我們如何才能保持清醒?怎么樣確定內心所想?
或許,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:我想要怎樣的生活?
也可以問得更直接一點:你喜歡這樣的空蕩蕩嗎?冬天會不會太冷?從這里走到那里會累嗎?打掃會困難嗎?
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,這樣的生活才活潑才有趣,所謂的簡約才不會成為嚴肅刻板的教條公式。
思考,生活,香氛
簡約的精神在于返璞歸真之后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彈性和可能性。這樣,你所設計的貼近原始的空間,才有了精神上和實際上的作用和意義。
生活的空間,也是思考的空間
在香薰里插入幾根藤條,純凈的液體和香氣就順著藤條的纖維毛孔飄散開來,充盈整個空間,閉上眼睛,在這個靜謐的空間里思考:人如此渺小也如此偉大,我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?為什么物質越豐富,精神越貧乏?
這是個生活的空間,也是個思考的空間。
在這個思考尋覓的過程中,我們工作我們玩樂,我們在生活中個也有棄有取,發現未知創造有限無限空間,居于原始,相信你能懂得當中的快樂。